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角
发布时间:2015-12-02    供稿:党委宣传部     

  ——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

  《东方教育时报》  2015年12月2日  第3版

  时报记者 胡思华

  培养了包起帆、李斌等一大批技术能手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毗邻企业云集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这所以“工业”命名的高校将如何认识高校的发展,以怎样的思路与理念来开拓新的发展路径?11月25日,记者专访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宋宝儒表示,高校发展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主动融入社会的整体发展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到既适合高校实际,又无愧于时代使命的发展路径。

  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宋宝儒在地方政府工作过很长时间,在调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前,他曾任虹口区组织部副部长、区人事局局长,崇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崇明县委副书记。从地方到高校,宋宝儒对高校工作有一种新鲜感的同时,对于高校存在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认识也更清醒。在高校工作两年来,宋宝儒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高校过于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接天线”不够。

  在他看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地方的政府导向,虽然很多方面并不直接针对高校,但通过人力资源、产业布局、资本流动等方式,其影响最终会传导到高校。因此,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从而很好地完成高校自身的使命。

  作为高校的党委书记,宋宝儒思考问题总是从大学的使命、区域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着眼,而工作的推动又常常从是一个个工作的细节开始的。比如,在学校专门建立阅文室,让中层干部都能随时查阅上面下发的各种文件,使他们了解上级的动向和要求;让宣传部长列席校长办公会议,以便及时了解学校宏观管理思路,提升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日及时组织中层干部与辅导员学习传达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寻找改进工作的思路。做这些细小的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干部教师从宏观大局中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

  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高校的党委书记,宋宝儒认为这10个字非常有战略意义。在他看来,中国发展确实到了“靠牺牲环境难以为继、不创新难以发展”的地步了。中央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这些理念必须贯彻到学校的发展中。

  高校创新主要体现在治理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将创新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强调高校在创新中的作用。作为高校的党委书记,宋宝儒深感责任重大。长期在地方工作,宋宝儒很善于从地方治理的角度来思考高校的工作。他拿地方产业发展为例,过去由于盲目追求GDP,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分工,哪些项目赚钱,各地就一窝风地争相上马,导致产业产品雷同化,缺乏个性,没有市场,带来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类似的问题,高校在发展中也同样需要注意。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学校应当走什么路,以体现差异化发展。

  二工大的定位是什么?“以职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本,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以这个为立足点进行创新,创新才有针对性。而归根结底,创新的关键还在于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落脚点在治理的创新。”宋宝儒说。

  之所以强调治理创新,是因为宋宝儒认识到,影响高校发展的诸多问题,最终都会归结到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他举了一个例子。按照二工大的定位,应用型大学对学生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传授技能。但现实是,目前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来自国内外研究型大学,难免带有研究型大学的惯性思维与理念,要承担应用型大学教师的工作,无疑需要调整。不仅如此,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还需要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以满足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这方面,很多教师存在着先天不足。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

  两年来,宋宝儒带领二工大领导班子,将很多精力放在梳理办学要素、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上,通过治理创新,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一系列矛盾。他们希望通过5年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建成“面向应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高校只有“接地气”才能完成使命

  高校的使命是什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这四项哪一项都不能不‘接地气’。”宋宝儒说。

  “高校的自我认识很重要。良好的发展一定是基于社会需要,立足于历史传统和现状。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才能走上良性轨道。”二工大在人才培养上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是源于大量的深入调研。调研获得的丰富信息,使二工大一班人看到了高校发展中的“痛点”,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宋宝儒不无遗憾地感叹,高校发展中的“痛点”,有些可以通过自身改革解决,有些却非高校一己之力能够克服。

  宋宝儒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实验实训基地。对于应用型高校,实验实训基地非常重要。二工大的化工物流工程实验中心建在奉贤,学生要实验实训就必须要往奉贤跑,成本又高,又不安全。二是教材。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技术技能是必须掌握的,可是许多教材还很陈旧,这怎么能够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要“接地气”,社会服务也要“接地气”。宋宝儒认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要大力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积极融入行业企业,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

  在宋宝儒看来,办好大学,光靠大学自身还不够。高校发展需要“接地气”,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高校制订科学精准的评价体系,使高校能够紧扣定位办学,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减少盲目投入,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宋宝儒的心目中,“接地气”对于高校是一种内在需求。二工大要在人才培养上按学校定位招到适合的学生;要通过加强改革的力度,对学校各类人才实行分类评价,激发教职员工活力;要加强产教融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宋宝儒最后说,未来“十三五”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作为高校管理者,只要对高校办学规律认识到位,对责任有足够的担当,对改革有足够的勇气,高校的发展就能走上良性轨道,很好地完成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延伸阅读:二工大多措并举 助推学校发展

  科技创新方面,二工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在优势学科基础立项一批重点核心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学校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重点研究,产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为顺应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二工大广泛与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发展共同体,通过合作申报项目和共建科研基地等方式,协同推进科技合作、学术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更高目标上的跨越式发展。

  绿色发展方面,二工大依托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技术和资源再生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做出贡献。此外,学校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二工大顺应现代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学科大类为依据,将原工学领域内的机械、电子、计算机专业和环境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工学部,并按专业方向在工学部下设立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将原人文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组为文理学部,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在教学管理上,二工大以学分制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精简学分、放宽修业年限、试行按专业大类培养等举措,拓展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空间。

  二工大开展了专业论证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对现设37个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进行了深入论证,明确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于学生培养始终。

  原始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5-12/02/node_4.htm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