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角
发布时间:2016-10-09    供稿:夏君     

  2016年10月8日  中国经济网  

  

  著名发明家包起帆在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开馆仪式上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沈则瑾摄

  中国经济网上海10月1日讯 (记者沈则瑾)9月28日,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在包起帆的母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建成开馆。开馆第一天,码头装卸工人出身的著名发明家包起帆就给刚入学的大学生上了一课,“创新不问出身,人人皆能成功”。

  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以大量实物和原始资料为主要内容,辅以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和图片、视频、雕塑、油画等表现形式,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包起帆数十年的创新历程、创新成果以及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意识、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展示馆里陈列着30多年前包起帆在船舱里一笔一划写下的抓斗操作记录原件,他据此提出了安全生产抓斗革新建议。他说,“我觉得只有把‘抓斗’搞起来,让工人不到船舱里去装卸,那么吞噬工人生命的事故就没有了。”

  这些珍贵资料和奖牌奖状都是包起帆无偿捐献的,包起帆说,“我不是为了名为了利,金牌对我而言,放在家里抽屉里是废铁一堆,而只有拿到这里让大家得到启示,它有价值了。”

  包起帆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学生,创新并非高不可攀,也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创新不问出身的,没有背景,也能够成功。爱岗位,热爱工作,这才是创新的源泉。你有问题就会思考,就会质疑,就有新的方法新技术来替代它。”

  大学生们听了包起帆的话都深受感动,一个学生说,“从中我也得到一个启示,就是创新一定要有针对性,并且要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另一个学生说,“创新不可能凭空想出来的,一定要去岗位上实践才能成功。”

  据悉,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将长期免费向社会开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挖掘展馆的教育教学、劳模文化研究、先进文化传播等功能,使其成为高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场所。

  展示馆主体为一幢三层圆形大楼,总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展示馆共分7个大厅,展示馆由原教学楼改建而成,设计突出创新理念,一层为船舱造型,寓包起帆的事业从码头起步,通过弯曲的长廊进入以抓斗等实物为主体的二层,寓曲折式前进的创新之路,三层为突出电子标签的集装箱造型,强调中国标准和创新创造。

  包起帆1981年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专业毕业。三十多年来,他从革新港口装卸工具“抓斗”开始,到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的开拓,从现代港口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项目的创新,到为上海的未来发展新空间的谋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130 多项技术创新项目,摘得了数十项国内外顶级科技、发明大奖,成为一名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科技创新精英的典范。包起帆也因此连续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多次当选为党代会代表,成为全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和共和国60位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之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劳模摇篮”之称,建校56年,在十余万毕业生中涌现出一百三十多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借助宝贵的劳模校友资源,学校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挖掘、凝练劳模文化内涵,把对劳模精神的宣传与传承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劳模文化育人品牌。

  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介绍,近年来学校也在思考如何以更丰富的载体、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在去年初决定建设一个以展示包起帆校友创新经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育人基地,通过展示和宣传包起帆的事迹和精神,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引导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推动科技创新。

  宋宝儒说,今后学校将不断完善展示馆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对内,使其切实成为广大师生学习感受劳模精神的生动课堂,成为汲取营养、提升素养的育人载体,对外,将借助高校博物馆联盟等平台扩大影响,增强展示馆的社会影响力。

  原始链接http://expo.ce.cn/gd/201610/08/t20161008_16520116.shtml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