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视角
发布时间:2019-03-25    供稿:党委宣传部     

  2019年3月19日 《青年报》 A06版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匹配成功的消息,这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希望,既然给了人家希望就要去捐献。”3月18日上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95后”学生张薇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异地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她也成为上海第435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第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去做”

  张薇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大四学生,平时在同学的眼中,她是一个安静的姑娘,品行端正、待人和善、学习认真刻苦。虽然话不多,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实践项目,参与各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上海市救助满意度调查、上海市常住人口就业状况调查以及上海市第四次经济普查等多项活动,在校期间还曾2次参加义务献血。

  2016年5月,张薇参加了“大爱相‘髓’——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活动,积极加入了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志愿捐献者。今年春节前几天,她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与一名患者血型初配型成功。

  “接到电话的时候第一反应还是挺惊讶的,没想到会这么快,当时跟对方确认了好几次。”张薇坦言,妈妈起初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太同意捐献,“她看了网上的一些说法,觉得会对我的身体有影响 ,不太放心,后来我也查了很多资料,帮她做了好多心理建设。”张薇透露,自己这次捐献属于比较紧急的捐献,对方的具体情况自己并不了解,“只知道是外地的一个小姑娘。”

  临近捐献,张薇也难免有点紧张,她一方面跟医生了解捐献过程、时间以及后续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也向一些捐献过的志愿者“取经”,“整个了解下来,觉得自己还是能接受的。”张薇说,白血病对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来说都是灾难,“(和我)匹配成功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希望,既然给了人家希望就要去捐献。”她认为,想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都要在入库前考虑清楚,“入库就相当于把别人的一个希望放在了里面,当别人需要这个希望时,你再退缩就是打碎别人的希望。”

  捐献后一般需要休养一段时间,而三、四月正是企业招聘人才的黄金期,当被问及是否担心会因此错过好的就业机会时,张薇说,当初报名做志愿者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去做,“能匹配成功是一件蛮幸运的事,能帮助到她和她的家庭我挺高兴的。”

  二工大有近5000名师生“入库”

  2003年12月27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青年学生中组建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们通过邀请专业人士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深入寝室进行宣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学现身说法等形式,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和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知识。迄今为止,二工大已有近5000名师生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介绍说,学校在多年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把服务社会、为社会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纳入大教育中,历年来有很多同学积极入库,而自2003年以来,二工大已经有12位学生成功配对,创沪上高校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之最。“这次张薇同学义无反顾捐献,我们为她感到骄傲。这是她的大爱,也是学校多年来立德树人培养的结果。”宋宝儒说,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学校也会对有爱心的同学进行一定褒奖。近年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都先后被授予象征校内最高荣誉的校长奖。

  正式捐献前要经历好几次的分辨率配对试验,会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有的人在这段时期会动摇,最终拒绝捐献,而二工大的学生们得知初配成功后,都积极排除各方面的阻力,特别是做通家长工作,如杨晨筠通过“家庭会议”进行投票表决获得父母的同意后进行捐献;吴承根“串通”父亲一起瞒着母亲进行捐献;沈寅、陈海华在毕业前夕坚持先完成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再考虑求职;曾泉峰通过医学数据努力说服了有疑虑的父母,争取在最佳时机进行捐献;戴振伟九次无偿献血的事迹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夕市红十字会通过系统查询才被大家知道。

  原始链接: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03/19/content_8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