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图书馆(档案馆)第六届“读书周”“知识一小时”系列讲座之三
主题:《礼仪之邦如何成为可能》
时间:2016年5月11日13:30-15:30
地点:图文400人报告厅
主办:宣传部、科研处、思政部、学生处、团委、图书馆(档案馆)
主讲:陈卫平
主讲人简介:陈卫平,1951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成果10次获得省部级奖励。中央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
讲座简介:
一、我们还是礼仪之邦吗?
从把自己的妻子称作“夫人”谈起;传统的礼仪之邦已经离开我们和遥远了。这不仅是指具体的礼节都被遗忘了,更主要的是指礼仪传统的精神价值的正能量被丢弃了。
二、礼仪与价值观制度化。
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是儒学价值观制度化的产物。礼仪建设是儒学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过程。汉代儒学价值观得以确立的历史表明了这一点。
三、礼仪与德性的培育。
儒学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是否具有道德自觉。而礼仪教育正是培育道德自觉的有效途径。就个体德性培育的作用而言,礼仪教育是文明养成的最初实践;就个体德性培育的过程而言,礼仪教育是化习惯为德性的自然而然。
四、如何重建中华礼仪之邦?
首先,把礼仪之邦的优秀传统加以提炼,如德内礼外、主张简朴、发挥礼仪的“节”与“文”的作用等。其次,对传统礼仪予以简化、改革,使之适合于普通百姓家庭,使之符合时代的进步,融入日常的生活。再次,把礼仪教育与培育好家风、好家训结合起来,让礼仪回归家教。二工大官方微信